病毒營銷:網絡"惡搞"是怎樣"煉"成的? -網上宣傳 |
|
互聯網是天使和魔鬼的混合體,特別是作為一種傳播媒介,互聯網上越來越多的不健康、不文明、不道德和不真實的信息傳遞使其露出了魔鬼的猙獰面目,“惡搞”成風就是一例。近日,光明日報社主辦的防止網上“惡搞”專家座談會以及各大門戶網站社區掀起的管理員和“斑竹”實名制運動似乎為此敲響了警鐘。 一般來說,網民在傳播鏈條中既是消費者又是制造者,而網絡媒體則相當于渠道商的角色,通過過濾和加工把信息傳播和放大。為什么網民喜歡消費“惡搞”呢?“惡搞”具有強烈的“眼球效應”,而網民更傾向于那些聳人聽聞的信息以滿足閱讀快感。更重要的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供給能夠通過信息優勢誘導更大的需求。而媒體是提供信息的,天然具有信息優勢,因此網民對“惡搞”的需求同時也來自于媒體的誘導。 而為什么網民又喜歡制造“惡搞”呢?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使網民并無經濟學意義上的成本約束,再加上網絡倫理的缺失,加大了“網絡暴民”和“匿名專制”產生的可能性,前一段炒得沸沸揚揚的“銅須事件”即是如此。另外,傳播學的“沉默的螺旋”理論告訴我們,當人們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時會積極參與,而發現某一觀點無人問津,即使贊同也會保持沉默,這樣就會使一方觀點越來越鼓噪而另一方卻越來越沉默,從而導致“假真理”和“假民意”盛行,正是這一點讓我們必須對那些“惡搞式回帖”保持足夠警惕。 盡管互聯網的四通八達讓信息傳播有了足夠的速度和廣度,但隸屬于個人空間的信息仍然是封閉和半封閉的,需要借助網絡媒體的推波助瀾。而網絡媒體為什么傾向于傳播和放大“惡搞”呢?這要考慮到網絡媒體的“角色沖突”。與傳統媒體的“媒體商業化”不同,網絡媒體走的是“商業媒體化”的變遷路徑,其媒體角色和商業角色的沖突更為嚴重。滿足了網民的“惡搞”需求會帶來巨大的人氣和點擊量,而更多的點擊量意味著更多的廣告投放和商業利益,正所謂“供給誘導需求”,這個“惡搞”的雪球必然是越滾越大,而媒體角色反而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更令人擔憂的是,某些傳統媒體也卷入了“惡搞”的傳播鏈條。從網民的輕度“惡搞”到傳統媒體的適度“惡搞”,再到網絡媒體的重度“惡搞”,再通過網絡的互動性特點反饋給網民,一個自我循環不斷放大的“惡搞”傳播鏈條就這樣產生了,它看似滿足了人們的娛樂權利甚至民主權利,其實這些只不過是網絡媒體商業利益下虛幻的衍生品罷了。 誠然,“惡搞”并不是網絡媒體的全部,但其魔鬼面孔已越發清晰。而要防止網上“惡搞”成風,通過制度和倫理約束網民的行為切斷其生產鏈條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約束網絡媒體背后的利益訴求并塑造其媒體角色的倫理精神,從而切斷其放大鏈條,否則我們就會被可能是一種虛假的輿論盛宴所脅迫,狂熱之后卻一無所獲。 |
- Mar 12 Mon 2012 20:04
病毒營銷-網絡"惡搞"是怎樣"煉"成的-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