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流量還是先有商業模式? 社區網的悖論生存 -網上宣傳 |
|
如何將流量變現,又如何加強客戶黏度,社區網仍需更多探索。 先有流量還是先有商業模式,社區網一直徘徊于這樣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中。 流量變現在某種程度上對客戶忠誠度構成威脅,貓撲在被千橡國際并購后所走的商業化道路恰恰佐證了,目前中國社區網流量變現仍需一個漸進過程。 根據iResearch的統計,截止2006年底中國共有60多萬個網絡社區,這些社區絕大多數都是以需求而不是以地域為特征。這意味著只要網民需要,就可以任意加入這60多萬個社區中的一個或者多個。這從另一方面又使得社區在加強用戶黏度方面日益變得艱難。 今年11月初舉辦的第三屆網志年會上,以社區網站為主要服務對象的聯絡家對外宣布,在之前定位于商務人士圈子的探索中,CEO許智凱試圖將聯絡家帶向另一個方向,即朋友圈子,按照他的話說是“自己人”。通過與家人、朋友、同事等相互認識的人分享自己的文字、圖片、音樂以及視頻等內容,將Web2.0的應用整合在一個平臺里。許智凱分析此前聯絡家的發展時表示,商務人士很少通過網絡去結識朋友,點擊率成為問題。起初對聯絡家商業模式放在諸如招聘等方面,而因為無法實現從量變到質變。 而位于六朝古都南京的西祠社區創立了線上線下緊密結合的網絡社區。“西祠在線下有非常大的產業鏈,南京有一大批公司的生存依賴西祠。比如南京主要的照相師和婚紗攝影師基本上都在西祠,南京媒體的攝影、攝像記者都在西祠。此外像南京的酒吧、理發店、美容美發店、珠寶、餐飲等一大批的企業都在西祠招攬顧客。這形成一個非常獨特的業態。”西祠創始人在今年接受本刊采訪時說到。 曾在南京做外貿的一位西祠用戶告訴記者,“南京這個城市不大,通過西祠很快就能認識一圈人,線上認識線下也經常聚會。” 有被稱為虛擬帝國的騰訊網也給過同類社區網站許多可借鑒的版本,諸如QQ秀、虛擬空間布設、黃鉆收費會員等,通過虛擬物品的使用與買賣,這種類似的商業模式也在國內許多社區網站流行。 去年11月,西祠推出“熊貓卡”,會員用消費積分可以兌換“西貝”(西祠的一種虛擬貨幣)。與其他虛擬貨幣不同的是,西貝也可以在南京現實的商戶中使用。這與Q幣的發行與流通渠道如出一轍。 騰訊與西祠在商業模式上所占的先機得益于在用戶體驗上形成的用戶黏度。而許多國內眾多的社區網站仍在生死一搏。聯絡家的許智凱向本刊透露,該網站來源于風險投資的300萬美元已經花掉了200萬元美元,投資方并不急于獲得收益。“如果互聯網行業的投資失敗率為99.9%,那么其成功的獲利則是好幾百倍”。 “中國在廣告投放還沒有大規模到來之前,需要尋找其他的商業模式。”網友天下的聯合創始人葉靈表示,電子商務可能是一個好的出路。對于其他商業模式的探究在國內也有些成功的先例。比如寶寶樹便是通過母嬰網站的定位實現互動交流,并在網站上售賣母嬰用品。對此,互聯網網站運營與策劃者宋永峰在一篇分析文章中表示,“行業性網站的運營,處理好網站相關的交友社區關系網絡是非常重要的。” |
- Oct 10 Wed 2012 11:07
先有流量還是先有商業模式- 社區網的悖論生存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