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支付寶的刻舟求劍 -網上宣傳


  張天闊

  馬云曾經打過一比喻,在阿里巴巴家族里,阿里巴巴是個泥腿子,是大哥,要供弟弟妹妹上大學;淘寶是個小妹妹,性格活潑,可以拿大哥的錢去買花裙子,現在初中畢業,將來要供她上復旦大學;老三是支付寶,現在才上小學,但最有志氣,將來可能扛起養家的重擔,所以大哥將不惜一切代價供她上美國的哈佛大學。

  幾個月前,淘寶用一襲價值50億的禮服變身為“大淘寶”,結束了自己的花裙子年代。最近,繼“大淘寶”計劃推出、與百度罵戰不斷升級后,支付寶與銀行間的糾葛又被擺上臺面,成為關于阿里巴巴的八卦中的新鮮內容。

  一個基本的問題是,在與支付寶的合作中,銀行為什么會一步步走到如今這種進退兩難的地步?

  2003年配合淘寶成立的支付寶,在獲取銀行的支持這件事上,一帆風順。在一本關于阿里巴巴案例的書中,馬云就提到過,包括最早接觸的工商銀行以及在此后幾年陸續敲定的其他銀行,都對與支付寶之間的合作表現出了“巨大的熱情和極大的興趣”。理由是:從銀行的角度想,大量通過柜臺走賬的小筆業務是虧損業務,相對于銀行柜臺人員的工資和銀行在房租方面的支出來說,小筆業務所帶來的手續費和利息收入,微乎其微,不足以彌補成本。所以,銀行希望能夠推廣網上銀行業務,當時在B2B業務中已有建樹的阿里巴巴成為他們理想的合作對象。

  2006年開始,銀行信用卡業務進入了“圈人階段”,此時,淘寶與eBay之間的戰斗已逐漸明朗,選擇支持支付寶,意味著可以為眾多持卡人提供更全面的用卡體驗,也可以搭載日漸強大的淘寶這班“順風車”,進行宣傳推廣。在這個階段,無論是對希望以“免費”戰術擊垮eBay的淘寶和支付寶,還是對希望提高發卡量的銀行,“擴張”而非“盈利”都是第一要務,雙方的目標一致,把市場做大,用馬云的話說,就是“一起挖水庫”。

  在擴張這第一要義下,銀行選擇暫時放棄收取銀行卡交易手續費,配合“免費”戰略。戰勝eBay后,馬云充分意識到了支付寶的未來潛力,將其從淘寶中拆分出來,專注于拓展阿里集團外的第三方支付市場。

  在如何盈利、何時盈利上,背靠阿里集團的淘寶和支付寶一致保持著驚人的耐心,用馬云的話說,阿里巴巴能夠養淘寶31年,而在阿里集團內部,支付寶并沒有任何盈利的任務和期限。他們的任務,仍然是為阿里巴巴集團挖出更大的“水庫”,而非眼前的現金。

  問題是,銀行并非慈善家,當淘寶平臺上的交易量越滾越大時,他們并不想再提供免費的午餐,畢竟跨行取現都成功實現收費了。更實際的問題是,他們發現不少持卡者利用在淘寶上做虛假交易,進行信用卡套現。后者意味著銀行不僅要損失原有的交易費,還要賠出利息收入。

  更糟糕的是,銀行開始發現,在與支付寶的博弈中,自己已然落了下風。截止到2008年8月28日,使用支付寶的用戶超過1億,支付寶日交易總額超過4.5億元人民幣,日交易筆數超過200萬筆。除淘寶和阿里巴巴外,支持使用支付寶交易服務的商家已經超過46萬家;涵蓋了虛擬游戲、數碼通訊、商業服務、機票等行業。放棄與支付寶的合作,則需要面對傷害持卡人用卡體驗,被放棄或者冷藏的風險。

  在一場交易的五個參與者:買家、賣家、淘寶、支付寶和銀行中,“免費”對前四方都有或現實或戰略的價值,銀行沒辦法向任何一方收費,結果成為了這些價值的買單者。打開今天的淘寶支付頁面,可以看到與支付寶有合作關系的12家銀行中,民生銀行,深發展銀行和興業銀行、農業銀行只支持借記卡支付,不支持信用卡支付,招商、廣發、中信、光大將信用卡支付單筆消費額度控制在了500元內。而其余的四家在選擇了高單筆消費額度或不限額度。4:4:4,銀行的態度顯然并不統一。

  那么,接下來呢?選擇“下車”并接受風險,還是繼續陪著支付寶“培育市場”?顯然,現實已經證明了支付寶的“免費”模式確實最容易被國內的買賣雙方接受,但是同樣不可否認的是,銀行及其他相關環節上的合作者們也同樣需要繼續“搭車”的動力。

  創業期內,令公司成功的因素,往往會成為這家公司在發展階段的絆腳石。這是屢試不爽的法則。

  作為C2C行業領導者的阿里巴巴,除了繼續支持淘寶和支付寶外,還應該用更積極的態度應對產業鏈條上各個環節合作伙伴的處境和需求轉變,通過適當的“對外輸血”和利益分享,以確保在前行的過程中,合作伙伴們能夠隨時保持積極的狀態和一致的愿景。

  而這一切,都取決于馬云是否能夠通過再一次的“倒立”,找出平衡法門。畢竟10月28日百度的C2C平臺“有啊”高調入場了,銀行也多了一個合作選項。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dlfc 的頭像
    ddlfc

    ddlfc的部落格

    ddlf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